咱搞污水处理的,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肯定有污泥膨胀。这污泥一膨胀,整个处理系统都跟着乱套。今天咱就唠唠污泥膨胀里的两大“麻烦精”——非丝状菌膨胀和丝状菌膨胀,讲讲它们有啥区别,咋分辨,又该咋处理。
一、外观和沉降性:最直观的判断线索
先从最容易观察的地方说起,就是污泥的外观和沉降性。丝状菌膨胀的污泥,你把它放在量筒里沉降的时候,能看到明显的丝状物质,像一团乱糟糟的头发丝在里面。而且这些丝状菌会相互交织,让污泥的结构变得很松散。沉降速度那叫一个慢,上清液也很浑浊,里面悬浮着不少小颗粒。 氢氟酸浓度计
非丝状菌膨胀的污泥呢,看起来比较均匀,没有那种明显的丝状结构。它的沉降性差是因为污泥的比重变了,不是因为有丝状菌捣乱。沉降的时候,污泥可能会呈现出一种抱团的状态,但很快又会分散开,上清液里的悬浮物相对丝状菌膨胀来说会少一些,不过水质依然不清澈。
打个比方,丝状菌膨胀的污泥就像一碗放久了的面条,面条(丝状菌)缠在一起,汤(上清液)也变得浑浊;非丝状菌膨胀的污泥更像是一碗煮烂了的粥,虽然没有明显的“异物”,但整体状态也不正常,水和米(污泥)混在一起,分不清彼此 。
二、显微镜下的世界:看清本质区别
光看外观还不够,想要准确判断,还得借助显微镜这个“神器”。把污泥样本放在显微镜下,丝状菌膨胀就一目了然了,能看到大量细长的丝状菌,它们从污泥絮体中伸展出来。这些丝状菌的种类还不少,常见的有球衣菌、发硫菌等等。不同的丝状菌形态也有差异,有的又直又长,有的则稍微弯曲,还会有一些分枝。
反观非丝状菌膨胀,在显微镜下看不到大量的丝状菌,而是看到一些其他的异常情况。比如说,污泥中的菌胶团结构被破坏,原本紧密的菌胶团变得松散,里面的微生物分布也不均匀。还可能看到一些原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,像钟虫数量减少,而一些适应不良环境的小型鞭毛虫、变形虫增多。这就好比在一个生态系统里,原本的“优势物种”(正常的菌胶团和钟虫等)失势,而一些“杂草型”的物种(小型鞭毛虫、变形虫)开始大量繁殖。
三、产生原因:不同的“麻烦制造者” 氢氟酸浓度计
这两种膨胀的产生原因也大不一样。丝状菌膨胀,主要是因为污水处理系统里的环境条件,让丝状菌有了比其他微生物更有利的生长条件。比如说,水中的溶解氧太低,丝状菌在低溶解氧环境下比普通的菌胶团细菌更能适应,它们能伸到水体中去获取氧气,而菌胶团细菌就没这本事,慢慢就竞争不过丝状菌了。
还有一种情况是水中的营养物质比例失调,碳氮磷的比例不合适。一般来说,污水中BOD5:N:P应该保持在100:5:1左右比较合适,如果氮、磷含量太少,丝状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。另外,水温也有影响,在中温(25 - 35℃)条件下,某些丝状菌生长得特别快。
非丝状菌膨胀的原因呢,和丝状菌膨胀很不一样。最常见的就是水质的突然变化,比如说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,像重金属、酚类、硫化物等等。这些物质会抑制微生物的正常代谢,破坏菌胶团的结构,导致污泥膨胀。还有就是pH值的剧烈波动,如果进水的pH值太低或者太高,超出了微生物适宜的范围(一般是6.5 - 8.5),也会引发非丝状菌膨胀。另外,当污泥负荷过高,也就是进水中的有机物太多,微生物一下子“吃撑了”,无法正常代谢,也会造成污泥膨胀 。
四、应对策略:对症下药很关键 氢氟酸浓度计
既然知道了它们的区别和产生原因,那该怎么处理呢?对于丝状菌膨胀,办法有不少。首先可以试试调整溶解氧,通过增加曝气量,让水中的溶解氧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,一般控制在2 - 4mg/L,这样就能抑制丝状菌的生长,让菌胶团细菌有机会恢复优势。
如果是营养物质比例失调的问题,那就得往污水里添加适量的氮、磷营养剂,把碳氮磷的比例调整到合适的范围。不过添加的时候可得注意用量,多了少了都不行。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,比如在曝气池中设置选择器。选择器能创造一个有利于菌胶团细菌生长的环境,让它们在和丝状菌的竞争中占上风。在选择器里,通过控制水力停留时间和溶解氧浓度,让菌胶团细菌能快速吸附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,而丝状菌就没这么灵活,从而达到抑制丝状菌膨胀的目的。氢氟酸浓度计
对于非丝状菌膨胀,处理方法也得针对它的产生原因。如果是因为水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,就得在前端增加预处理设施,比如说设置中和池、沉淀池,先把有毒有害物质去除或者降低到微生物能承受的浓度。要是pH值波动的问题,就得安装pH调节装置,实时监测进水的pH值,及时加酸或者加碱把pH值调节到合适的范围。要是污泥负荷过高,那就得降低进水的有机物浓度,可以通过调节进水流量,或者增加污泥回流比,让微生物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分解有机物
。
非丝状菌膨胀和丝状菌膨胀虽然都会让污泥膨胀,给污水处理带来麻烦,但它们在外观、显微镜下特征、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。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,在实际工作中仔细观察、认真分析,就能准确判断是哪种膨胀,然后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,让污水处理系统重新恢复正常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