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先看水质水量靠不靠谱
到了考察的污水处理厂,第一反应别被高大上的设备晃花眼,咱先拽住负责人要水质水量数据!问问进水的COD(化学需氧量)、BOD(生化需氧量)、氨氮、总磷这些关键指标,最好能拿到最近半年甚至一年的数据,看看波动大不大。要是对方支支吾吾拿不出来,或者数据漂亮得跟PS过似的,那可得留个心眼。电导率检测仪
水量这块也得细究,日处理量是不是稳定?有没有季节性波动?像北方冬天可能因为低温导致污水量下降,南方雨季可能一下子涌进来大量雨水。有些厂子为了应付检查,给你看的都是“理想数据”,咱得想办法套出真实情况。可以偷偷跟一线操作工唠唠,他们最清楚实际运行时的“水深火热”。
电导率检测仪
二、工艺处理效果才是硬通货
光看数据还不够,必须到现场蹲点!蹲啥呢?蹲进出水的实际效果。在出水口守着,看看处理完的水到底清不清,有没有悬浮物、泡沫。要是处理完的水还浑浊得像泥浆,那这工艺指定有问题。
最好能跟着负责人到实验室,亲眼看看水质检测过程。问问他们处理完的水各项指标达标情况怎么样,有没有出现过超标被罚款的情况。有些厂子会藏着掖着说“偶尔波动”,你得追问“偶尔”是多频繁,是啥原因导致的波动,有没有彻底解决。
还可以问问他们处理特殊水质的经验,比如突然来了工业废水冲击,工艺能不能扛得住?要是对方拍胸脯说没问题,但拿不出实际案例,那八成是在吹牛。咱考察就是为了避免后期踩坑,可不能听风就是雨。
三、设备运行状态全是门道 电导率检测仪
沿着污水处理流程走一圈,各种设备看得人眼花缭乱,但越是复杂越得盯紧!先看核心设备,像曝气池的曝气头,有没有堵塞、曝气均匀不均匀?要是有些地方冒泡欢实,有些地方跟死水潭似的,那曝气系统肯定有毛病。
二沉池也得重点观察,看看泥水分离效果好不好,污泥回流是不是顺畅。有些厂子二沉池表面漂着厚厚的泥层,那就是工艺参数没调好,或者设备老化了。再瞅瞅格栅机、刮泥机这些辅助设备,运行时声音正常不?有没有异响或者卡顿?要是设备运行起来吱呀乱响,后期维护成本可就高了去了。
别以为设备崭新就是好,有些厂子为了迎接考察,临时换了新设备,实际运行的老设备早就“千疮百孔”。咱得找机会看看设备的运行台账,用了多久、维修过几次、换过多少零部件,这些细节才能反映真实情况。
四、运营管理水平藏着“隐形炸弹” 电导率检测仪
考察可不能只看设备和水质,运营管理这块要是拉胯,再好的工艺也白搭!先看看厂区环境,地面干不干净,设备有没有定期维护保养?要是厂区杂草丛生,设备上锈迹斑斑,那说明管理肯定不到位。
跟厂里的技术人员、操作工聊聊天,问问他们操作流程熟不熟练,遇到突发情况知不知道怎么处理。有些厂子连应急预案都没有,出了问题全靠临时抓瞎,这种地方的工艺经验咱可不敢照搬。
再翻翻他们的管理台账,药剂使用量、能耗数据记录得详细不?有没有定期分析优化?要是台账记录得稀里糊涂,那成本控制肯定一塌糊涂。有些厂子表面上处理效果好,实际上药剂拼命加,能耗高得离谱,后期运营成本能把人压垮。
五、取经得找“老师傅”
考察的时候,别光听负责人介绍,得想办法找到真正干活的“老师傅”。他们在一线摸爬滚打,最清楚工艺的优缺点。跟他们唠唠,这个工艺操作起来难不难?有没有哪些地方设计得不合理?比如有些池子爬梯太陡,巡检的时候特别危险;有些阀门位置刁钻,开关起来费劲巴拉。
问问他们对工艺的改进建议,说不定能挖到“宝藏”。要是能跟着他们上一次夜班就更好了,晚上才是考验工艺和设备稳定性的关键时刻,白天看着正常的系统,说不定晚上就问题百出。
六、成本账得算明白 电导率检测仪
最后!也是最关键的,得把成本账算得明明白白!建设成本、运营成本、维护成本,一个都不能少。建设成本里,设备采购、土建施工到底花了多少钱?有没有超预算的情况?有些工艺看着先进,实际建设起来贵得离谱,预算根本兜不住。
运营成本里,电费、药剂费占大头。问问他们每天用多少电、多少药剂,单价是多少?对比一下市场价,看看有没有优化空间。维护成本也得问清楚,设备多久大修一次?每次大修得花多少钱?有些设备看着便宜,后期维护费跟“无底洞”似的。
最好能让对方提供一份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,从建厂到运营五年甚至十年的成本预测,结合自己厂子的实际情况,算算这笔账划不划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