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污水处理里那些听起来挺玄乎的技术,厌氧氨化绝对算一个。你想啊,一般咱们都觉得,氨氮这东西要处理掉,要么得使劲曝气让它变成硝酸盐(就是好氧硝化),要么就得找碳源让它变成氮气(就是反硝化),可厌氧氨化偏不,它在没氧气的环境里,直接就能把氨氮和另一种叫亚硝酸盐的东西凑一块儿,最后变成氮气跑掉。这过程不光省了曝气的电,还省了加碳源的钱,简直是污水处理界的“省钱小能手”,所以这些年特别受关注。
臭氧检测仪
那它具体是怎么干活的呢?咱们得先认识一下背后的“功臣”——厌氧氨氧化菌。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般的细菌,脾气怪得很,又怕冷又怕热,还特别“宅”,喜欢待在缺氧的泥里或者生物膜上,而且长得巨慢,比咱们常见的活性污泥里的细菌慢多了,有时候一个星期才能繁殖一代。也正因为长得慢,所以处理系统里一旦这菌被破坏了,想恢复过来可就费劲了。
具体的反应过程,说简单点就像一场“化学反应派对”。厌氧氨氧化菌会把氨氮(NH4+)当成“燃料”,把亚硝酸盐(NO2-)当成“氧化剂”,两者在菌的体内发生反应。其中,氨氮失去电子被氧化,亚硝酸盐得到电子被还原,最后俩“人”一拍即合,大部分变成了氮气(N2)跑到空气里,剩下的一小部分可能变成硝酸盐(NO3-)或者水。整个过程都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,不用消耗氧气,也不用额外加葡萄糖之类的碳源,是不是特别高效?
不过,这“派对”能不能顺利开起来,受不少因素影响,咱们一个个来说说。 臭氧检测仪
首先是温度。厌氧氨氧化菌最舒服的温度大概在30℃到35℃之间,这时候它干活最卖力。如果温度太低,比如降到15℃以下,菌的活性就会大打折扣,反应速度明显变慢;可要是温度太高,超过40℃,菌可能就被“烫晕”了,甚至直接死亡。所以在实际运行中,尤其是北方的污水处理厂,冬天得想办法给反应池保温,不然处理效果肯定掉下来。
然后是pH值。这菌对酸碱度特别敏感,最适应的pH大概在7.5到8.0之间,稍微偏碱性一点。如果pH太低,比如降到6.5以下,或者太高,超过8.5,菌的活性都会下降。这是因为pH变化会影响菌体内酶的活性,酶就像菌的“工具”,工具不好使了,活儿自然干不动。
还有溶解氧,这可是厌氧氨氧化菌的“天敌”。它名字里带“厌氧”两个字,就说明它见不得氧气。哪怕水里只有一点点溶解氧(比如超过0.1mg/L),也会抑制菌的活性,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让菌死亡。所以反应池里必须严格控制氧气,一般要保证溶解氧浓度低于0.1mg/L,这就需要设计合理的进水方式,避免空气进入,有时候还得用氮气吹扫来除氧。
臭氧检测仪
接下来是底物浓度,也就是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。这两种物质是菌的“食物”,但也不能太多,多了会“撑着”。研究发现,当亚硝酸盐浓度超过一定限度(比如200mg/L以上),就会抑制菌的活性;氨氮浓度太高了也不行,同样会有抑制作用。而且,两者的比例也很关键,一般来说,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比保持在1:1到1:1.3之间最合适,就像做饭时盐和酱油的比例得合适,菜才好吃一样。
另外,污泥龄也很重要。前面说了,厌氧氨氧化菌长得慢,所以系统里的污泥必须“留得久一点”,也就是污泥龄要足够长,一般得保持在30天以上,不然刚长出来一点就被排掉了,池子里的菌量根本不够,处理效果肯定上不去。这也是为什么厌氧氨化工艺大多用序批式反应器(SBR)或者流化床这类能留住污泥的设备。臭氧检测仪
还有一些抑制剂也会捣乱,比如重金属(像铜、锌、铬这些)、某些抗生素,甚至是污水里带进来的一些有毒有机物,都会伤害厌氧氨氧化菌。所以进水前得做好预处理,尽量把这些有害物质去掉,不然辛辛苦苦培养的菌可能就被“毒死”了。
最后,水力停留时间也不能忽视。简单说,就是污水在反应池里待的时间。因为厌氧氨氧化反应速度不算特别快,而且菌长得慢,所以污水得在池里多待一会儿,让菌有足够的时间“吃掉”氨氮和亚硝酸盐。如果停留时间太短,污水还没被处理干净就流走了,出水水质肯定不达标。
现在,厌氧氨化技术已经在不少地方用上了,比如处理垃圾渗滤液、养殖场废水这些高氨氮废水,效果特别好。但它也不是万能的,比如当废水里亚硝酸盐不够的时候,还得搭配前面的短程硝化工艺,先把一部分氨氮变成亚硝酸盐,再让厌氧氨化菌来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