溶解氧(DO)超标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,结合不同场景分析如下:
1. 物理因素
温度骤降:低温水体溶解氧饱和度升高(如0℃时DO可达14.6mg/L),但实际生物需氧量未同步增加气压升高:高气压环境(如暴雨前)会提高氧气溶解度
水体运动增强:强曝气、水流加速或机械增氧过度(如水产养殖中纯氧注入)可能导致DO超饱和
溶解氧仪
2. 生物因素
藻类暴发:光合作用使白天DO飙升至20mg/L以上,但夜间呼吸作用可能导致DO骤降
微生物代谢异常:污水处理中曝气过量或污泥浓度过低时,微生物耗氧不足,DO积累
3. 人为操作不当 溶解氧仪
曝气控制失误:污水处理厂好氧池曝气量过大或智能系统参数设置错误
化学药剂投加:工业水处理中过量使用氧化剂(如H₂O₂)或除氧剂失效
4. 设备与系统故障
除氧器故障:热力除氧时蒸汽不足、淋水盘堵塞或排气阀失效,导致氧气未充分解析监测误差:溶解氧传感器校准错误或探头污染,显示虚假高值
5. 环境与水质异常
低有机物负荷:污水处理中进水COD过低,微生物无法消耗过量DO
盐度变化:海水与淡水混合时,盐度降低可能暂时提高DO溶解度
典型场景示例: 溶解氧仪
水产养殖中藻类暴发导致DO >20mg/L,可能引发鱼类气泡病
污水处理厂曝气过量时,DO>5mg/L会抑制污泥活性,降低处理效率
应对建议:需结合具体场景调整曝气、控制藻类密度或检查设备,并持续监测DO波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