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浮物(SS)与浊度的协同控制方法
一. 源头控制
1.降低进水浊度:通过混凝沉淀、砂滤或超滤预处理原水,减少进入系统的悬浮物和胶体。
2.优化水源选择:优先使用低浊度补给水,必要时增设旁滤系统。
悬浮物检测仪

二. 物理处理强化
1.旁滤系统优化:定期清理或更换滤料,调整反冲洗频率,确保悬浮物高效截留。
2.冷却塔管理:设置防风设施(如短墙、防风林),减少风沙侵入;定期清理塔池积泥。
三. 化学调控
悬浮物检测仪
1.投加混凝剂:如聚合氯化铝(PAC)或聚丙烯酰胺(PAM),促进悬浮物絮凝沉淀,降低浊度。
2.pH调节:控制水体pH在6.5–7.5(中性范围),避免铝盐残留或水解不彻底。
四. 生物与微生物管理
1.杀菌灭藻:定期投加杀菌剂,抑制微生物繁殖,防止粘泥生成导致浊度升高。
五. 监测与维护
1.设备校准:定期校验浊度仪和SS在线分析仪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2.动态排污:增加排污频率,及时排出含高浓度悬浮物的废水。
六. 特殊水质处理
高浊度废水(NTU>500):采用分阶段混凝或动态pH-剂量联动控制,结合Zeta电位监测优化效果。
胶体物质:通过电中和或吸附法(如活性炭)降低胶体对浊度的贡献。总结:需综合物理、化学和生物手段,针对水质特性(如颗粒类型、pH)制定个性化方案,同时强化实时监测与设备维护。